在岸人民币日内涨近600点 后续升值空间几何?近期汇率成为市场焦点,节后亚洲货币集体走强,人民币兑美元大涨近600点。周二,在岸人民币兑美元升至去年11月以来最高水平,日内涨近600点。
过去两天,亚洲汇市剧烈波动,离岸人民币一度突破7.20,港币连续触及强方兑换保证,台币更是出现“历史级别”的暴涨,两天累计上涨超过9%。这一波大涨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关税谈判释放出积极信号。
展望后市,短期内人民币的升值空间有限。民生宏观邵翔认为,既然美国大幅加征关税时人民币贬值有限,对谈判缓和带来的升值预期也应保持克制,预计人民币将在7.10至7.20之间波动。央行的心理价位是关键因素之一,从当前中间价来看,人民币汇率主要锚定美元,干预市场的意图并不明显。此外,央行可能需要控制人民币相对于其他货币的贬值幅度,避免新的摩擦。以欧元为例,当前欧元兑人民币为8.21。极端情况下,如果人民币相对欧元涨回4月10日前的水平(8.05),对应的美元兑人民币大致为7.07。
中长期来看,亚洲货币的集体异动可能反映了汇率范式的变化信号,这也意味着美元的压力将是结构性的。港币、台币和人民币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汇率模式。港币模式下,随着美元体系动摇,维持“强方保证”可能导致持有过多美元的风险。买入美元、卖出港币会增加香港市场的流动性,通常有利于港股表现。但从长期来看,如果直接贸易重要性下降,港币与美元体系深度绑定的必要性也可能下降。
台币模式通过汇率低估积累贸易盈余,民间机构大量购买美元资产(如美债)以平衡国际收支。在台币贬值和美台利差扩大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对冲汇率风险的意愿下降。长远来看,美元体系削弱以及外部环境变化,可能迫使台币寻找多元化投资和分散风险的策略。面对短期压力,可选择减少美国资产持仓或增加对冲敞口。而中长期,美元体系削弱下台币更难以在夹缝中求生存,多元化投资或者购买黄金分散风险或许是更优的选择。
人民币模式则通过中间价引导、离岸市场干预等手段降低人民币波动率。由于贸易盈余掌握在央行和央企手中,境内金融机构参与有限,人民币汇率对冲的负面循环较小。但管制下存在明显的离岸和在岸区别。离岸市场体量小,流动性在中国独有的长假期间容易出现问题,导致大涨大跌。假期结束后,官方干预和在岸机构的介入会让波动率下降,回归正常交易。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大众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jjrbwx.com/11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