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突然宣布与也门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结束持续近两个月的大规模空袭。这一决定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而美媒披露的细节揭示了背后复杂的地缘博弈与军事困境。
据《纽约时报》等媒体爆料,美军自3月中旬开始的军事行动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反而陷入烂尾僵局。尽管美军对胡塞武装的防空系统、领导层及军事基地展开密集轰炸,但胡塞武装仍持续加固掩体、转移武器库至地下,并频繁向美军舰船和无人机开火。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库里拉曾提出一项为期8至10个月的打击计划,旨在彻底摧毁胡塞武装的防空系统并效仿以色列定点清除战术,但白宫因高昂成本与无果战况施压叫停行动。
军事行动的挫败直接推动停火决策。特朗普最初要求30天内看到打击成果,但胡塞武装的游击战术使美军的空中优势难以发挥。美国官员承认,这场行动已沦为耗资巨大却毫无结果的消耗战,甚至被比作阿富汗战争的翻版。与此同时,美国副总统万斯、国务卿鲁比奥等高层对持续打击的可行性产生疑虑,进一步削弱了内部支持。
国际斡旋成为停火关键推手。阿曼作为中间人提出折中方案:美国停止轰炸,胡塞武装则承诺不再袭击红海上的美国船只,但协议明确排除对以色列关联船只的限制。分析指出,特朗普急于通过停火为中东访问营造稳定环境,同时避免与伊朗的间接谈判破裂。然而,胡塞武装发言人明确表示,停火仅针对美国,将继续打击以色列目标,凸显协议的单向性。
美以分歧因此浮出水面。以色列在停火宣布同日对胡塞控制区发动空袭,导致双方矛盾公开化。美国未提前与以色列协商停火决定,引发后者强烈不满。胡塞武装更警告称,若以色列继续攻击,将保留反击权利。这种精准抛弃以色列的做法,被解读为特朗普为摆脱军事泥潭的权宜之计。
停火后的局势仍暗流涌动。尽管特朗普宣称胡塞武装不想再打,但该组织在协议达成次日即向美军杜鲁门号航母发动袭击,暴露协议脆弱性。军事专家指出,胡塞武装凭借低成本无人机与导弹消耗美军资源,其生存能力远超预期,而美国拦截单枚导弹的成本高达数百万美元,经济账难以持续。
分析认为,特朗普的停火决策本质是政治止损。一方面,中东局势恶化可能冲击其连任竞选的支持率;另一方面,通过展示控制局势的姿态,特朗普试图转移国内对其外交策略的批评。然而,这场仓促收场的军事行动不仅削弱美国地区威信,更凸显其以打促和政策的局限性——胡塞武装未被击溃,伊朗影响力未受实质削弱,而美以同盟裂痕加深。
当前,红海航运安全仍悬而未决,美伊谈判前景亦不明朗。特朗普的停火协议或许能暂时缓解美军压力,但中东棋局的复杂性注定这场博弈远未终结。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大众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jjrbwx.com/12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