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正成为一种新潮流。在公园或湿地,常能看到一群举着长焦相机的人们蹲守在水边,对着天空按下快门,其中不乏年轻人的身影。社交媒体上也出现了“追鸟”活动,各种珍稀鸟类成为了“顶流”。
观鸟活动在年轻群体中迅速走红。抖音和小红书上的观鸟话题播放量和浏览量分别超过7亿次和4.4亿次。过去一个月,小红书上的“观鸟”搜索量同比增长19倍,近一年相关笔记发布量是过去十年总和的1.2倍。两年前发布相关笔记最多的用户基本在35岁左右,而最近一年,25岁左右的用户已成为观鸟内容的主要创作者。许多年轻人开始走出家门,奔赴公园、湿地,不惜蹲守数小时,只为一睹鸟儿灵动的身姿。
江西财经大学学生刘善勇就是一个观鸟爱好者。他认为,观鸟对年轻人而言是一种沉浸式的自然体验,在鸟鸣与晨光中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观鸟活动具备低门槛与高趣味性,长焦镜头并非入门必需品,用普通相机或望远镜欣赏都可以。刘善勇的观鸟设备就极为朴素——一台家人赠予的二手相机。他认为,有个望远镜就能出发,观鸟的初衷不在于拍摄好的“鸟照”来炫耀,最重要的是有一双愿意“放眼看世界、发现美”的眼睛。
观鸟的乐趣不仅在于拍到照片,更在于探索的过程。刘善勇分享了一次神奇经历:有一次在和朋友聊天时提到“白鹇”,当天他竟真的在林中偶遇了这一珍稀鸟类。虽然没拍到照片,但那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感觉让他感到美妙无比。充满未知与惊喜的体验,让观鸟成为了一场“现实版的自然探险”。
观鸟为何如此受年轻人青睐?亲近自然与放松身心是促使年轻人观鸟的核心动力。兰州的年轻观鸟者蒋震说,通过观鸟,让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并从中获得宁静。对年轻人来说,观鸟不仅是个人爱好,也是拓展朋友圈的新媒介。刘善勇发现,自从在朋友圈分享鸟类照片后,身边的朋友也开始对观鸟产生兴趣。生态摄影师郭康生活在云南,他说身边的朋友们在他的影响下也逐渐加入了观鸟的团队。这种基于共同兴趣的互动,让观鸟成为连接友谊的新纽带。
江西省观鸟协会副会长汤腾表示,年轻人十分看重观鸟的社交属性,它为共同爱好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轻松的社交场景。越来越多的观鸟爱好者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观鸟经历与有趣的鸟类行为,互联网上也有许多共同爱好的鸟友组成的小团体。观鸟成了年轻人拓展社交圈的一种新方式,让他们走近自然、爱上自然、保护自然。
年轻观鸟者的增多意味着更多人关注鸟类的生存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观鸟协会会长班鼎盈认为,年轻人可以成为鸟类保护的志愿者,参与鸟类监测、栖息地保护等活动;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和宣传,提高公众对鸟类保护的意识,推动整个社会形成关爱鸟类、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观鸟文化逐渐在年轻人中传播,将丰富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年轻人将自己的文化元素和创新精神融入观鸟活动中,创造出独特的观鸟文化内容和形式,如线上观鸟记录、观鸟短视频、鸟类主题的艺术创作等。
我国是世界上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现有鸟类1500余种,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3%。随着观鸟群体更年轻化、规模化,“观鸟热”展现出成为大众消费新增长点的巨大潜力。全国各地的观鸟爱好者不仅带火了吃住行等一应消费,更助推观鸟产业不断丰富新业态,带来新的经济增量。观鸟者的增多让观鸟目的地服务于观鸟者的各类食宿、向导、文创等产业受益,并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升级。从单一的传统旅游产品升级为包含观鸟、摄影、研学等多维度的复合业态,甚至打造特色鸟类IP。江苏盐城便以勺嘴鹬为原型开发IP形象“盐小勺”,围绕观鸟游策划了摄影、体育、研学等生态旅游产品,形成了观鸟赛、摄影培训营、生态露营等品牌,丰富了当地文旅产品供给。
观鸟活动还推动了文旅产业与教育、农业等多产业的融合。各地举办的观鸟研学活动能充分培养参与者的科学观察能力;游客在观鸟过程中深入自然,体验农家生活,又带动了各地特色农业文旅的发展。“观鸟热”还有助于提升地方文旅的生态、绿色形象。如江西鄱阳湖国际观鸟季已成功举办三届,第三届活动期间的相关资讯浏览量超6亿次,带动超200万人次来鄱阳湖观鸟,旅游综合收入超5亿元,成为江西的生态旅游品牌,提升了当地文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观鸟,他们收获的不仅是鸟类的美丽身影,也成为了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和传播者。这份对自然的关注与热爱,正推动着观鸟热潮持续升温,让更多人主动去“发现美”,体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妙。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大众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jjrbwx.com/12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