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瓜产量全球第一 从追赶到领跑!夏天,人们离不开西瓜,但西瓜其实源自非洲。千年前,契丹人将西瓜种子从西域带到当时的幽州,才有了“西瓜”的称呼。文天祥曾在《西瓜吟》中赞美西瓜的颜值和口感,但那时产量很低。
新中国成立后,种瓜主要依赖自留种,导致病虫害多、口感差、产量低。一个新品种从研发到推广至少需要十年时间。1984年,瓜果生产放开市场调节,科学家们通过本土品种与国外优良品种杂交实验,培育出许多优质品种,如郑州3号、苏密1号、8424、西农8号、京欣1号等。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品种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与日本专家合作选育的京欣一号,将育种时间缩短至四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育的西农八号,抗病力强、耐运输、产量高,解决了当时被进口种子卡脖子的问题,还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宁夏硒砂瓜就是西农八号的代表作,当地农民采用压沙种植方式,提高了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种出的瓜皮厚耐踩、又沙又甜。
随着消费习惯的变化,人们逐渐偏好中小型西瓜,麒麟瓜因此而闻名。麒麟瓜源自8424品种,这种瓜早熟、果肉酥脆、含糖量高,但产量和抗病性较差。进入90年代,中国成为全球西瓜产量第一的国家,但育种目标主要集中在高产上,在品质、口感和抗病方面仍有不足。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始深耕小西瓜高端市场,引进了日本的早春红玉、红小玉等礼品瓜,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更耐储存、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品种。
尽管中国西瓜产量全球领先,但由于部分种子抗病能力弱、种植不规范等因素,损耗较高。一些品种的西瓜不耐储藏,在采摘和运送过程中会损失20%以上。再加上西瓜保鲜期短,容易滞销烂在地里,实际可供消费的西瓜可能只有产量的一半。每降低一个百分点的损耗,能带来至少3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大众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jjrbwx.com/23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