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培养更多民政高技能人才 破解供需错位难题。民政工作直接关系到民生,是社会建设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民政事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民政高技能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民政部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民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为民政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养老护理、社会救助、儿童福利、残障康复等领域的服务需求激增,但民政高技能人才总体规模不足、结构不合理、职业吸引力偏低等问题导致了人才供求不匹配。以养老护理为例,我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达550万人。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未来的民政服务供需错位可能进一步加剧。因此,健全优化民政技能人才培育体制机制、吸引更多求职者进入民政行业,成为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提高民政人才待遇是吸引技能人才的基础。通过建立技能人才薪酬待遇标准体系,确保工资与其技能水平和贡献相匹配,并设立技能津贴和特殊岗位补贴,增加技能人才的实际收入。此外,提供落户、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强其获得感。一些地方已将养老护理员纳入住房保障范围,给予户籍申请便利,这是吸引技能人才的积极尝试。同时,在各级各类评选表彰中提升对民政人才的认可度,用示范效应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民政事业。
破除职业偏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同样重要。许多民政一线岗位工作强度大且内容不被大众所熟悉,甚至受到误解。发展与民政事业需求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不仅能提升民政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民政职业价值观。2024年全国首个殡葬本科专业开始招生,便是打破职业偏见的重要举措。此外,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公众破除偏见,营造“技能宝贵”的社会氛围,让民政领域工作者获得应有的尊重。
拓宽职业发展渠道是根本。民政领域职业发展上限低、前景不明朗是难以吸引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原因。要建立健全民政人才技能职称评定体系,积极推动用人单位由“五级工”制向“新八级工”制转变。支持用人单位建立常态化培训制度,持续提升人才综合能力素质,不断适应民政领域新的发展状况。鼓励优秀人才从专业技术岗位转向管理岗位,破除职业发展的单一路径。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大众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jjrbwx.com/12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