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国赛奖牌背后的教学革命,地方职业院校突破学历天花板之路

访客 2025-09-29 13:07:16 50353 抢沙发
本文聚焦于国赛奖牌背后的教学革命,探讨了一所地方职业院校如何突破学历天花板,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这所院校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机会,还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9月的郑州,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赛场上,灯光与机械轰鸣交织,来自淄博市技师学院的年轻选手们在聚光灯下屏气凝神,指尖在金属与线路之间飞速穿梭,汗水从额头滑落,却丝毫没有打断他们的专注。9月29日,记者从淄博市技师学院了解到,5天鏖战,他们在9个参赛项目中斩获1枚银牌、5个优胜奖,尤其在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项目上实现了山东省的历史性突破。这一刻,荣誉不仅属于赛场上的青年,更属于一所与城市命运紧密相连的学院。

淄博,这座因工业崛起的城市,在转型发展的关键节点,正通过技能教育孕育新动能。透过赛场与课堂、车间与城市的呼应,淄博市技师学院正在回答一个宏大的命题:如何让技能成为青年成长的阶梯,也成为城市腾飞的引擎。

国赛奖牌背后的教学革命,地方职业院校突破学历天花板之路

淄博市技师学院的选手在紧张的比赛中。

以赛赋能:赛场突破与教学改革的深度联动

大赛赛场上的光芒,照亮的不只是奖牌。

数控机床的轰鸣声中,选手们与时间赛跑;电气装置的操作台旁,灯光映照出他们手上的小伤口。电气装置专业学生高岩朝回忆起备赛的日日夜夜:凌晨的实训场地、一次次重复的演练、手上反复磨出的口子——当奖牌挂在胸前,他只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那一刻,人生像打开了一扇新的门。”他说。

这样的成绩绝非偶然。过去几年,淄博市技师学院已经在技能竞赛领域厚积薄发:承办过50余项省级一类赛事,国家级大赛中屡次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仅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中就收获11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累计成绩跻身全国前列。副院长王玉环直言:“比赛不仅是竞技场,更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杠杆。”

国赛奖牌背后的教学革命,地方职业院校突破学历天花板之路

于培贤斩获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项目银牌。

赛场上的突破与课堂上的改革彼此呼应。智能制造工程系的孔凡宝主任常常告诉学生:“我当年在大赛上一路拼到全国一等奖,那种力量会改变你的人生。”如今,他的学生们也接连在省赛、国赛中夺魁,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精神与技能的双重传承。

一枚枚奖牌,成了教学改革的“试金石”。学院不断调整课程体系,把竞赛标准与产业标准融入课堂,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触摸到前沿工艺。赛场与课堂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竞赛激发动力,课堂沉淀经验,学生的技能成长与教育模式创新因此紧密联动。

国赛奖牌背后的教学革命,地方职业院校突破学历天花板之路

技能教育吸引来大学生加入。

回炉升级:“大学生技师班”破解就业结构性难题

今年9月3日的开学典礼上,一群已经拥有本科、专科学历的年轻人,重新背起书包走进淄博市技师学院的校园。他们是首批“大学生技师班”的学生。

“别人说这是‘回炉’,但我觉得是升级。”新生陈子怡笑着说。

面对复杂的就业环境,“高学历=好工作”的公式早已失效。吉林农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徐迎曦坦言:“现在企业更看重操作能力。不如学门真技术,还能拿技能证书。”

国赛奖牌背后的教学革命,地方职业院校突破学历天花板之路

在教学中,淄博市技师学院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

事实上,大学生技师班并非首创。2009年,青岛市技师学院就开设了全国第一个同类班级,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如今,淄博市技师学院的尝试正好契合了现实需求。学院近年推行“提质控量”,招生人数从每年5000人缩减到3000人。但即便如此,仍因报名火爆两度宣布暂停部分热门专业招生,停招数量接近一半,仍有大批学生和家长表达“想进来”的强烈愿望。

这种现象折射出社会大势。山东省人社厅等12个部门已联合出台文件,明确鼓励开设大学生技师班,支持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政策的支持让这一模式不再是个别探索,而是逐渐走向常态化。

在车间里,岳政锟和同学们操作着数控机床,晚间又在教室里学习理论。“以前主要是看书写卷子,现在是动手做产品,感觉更踏实。”他说。学历与技能的结合,为他们打开了更广阔的就业赛道,也折射出就业观念从“唯学历”到“学历+技能”的深刻转变。

国赛奖牌背后的教学革命,地方职业院校突破学历天花板之路

五年制高职直接解决了技能人才的学历问题。

学历破界:五年制高职打破技工教育“天花板”

长期以来,“技工”常常被贴上“抬不起头”的标签。尽管2025年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赋予技校毕业生在落户、考公、职称评审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同等待遇,但社会观念上的偏见仍未完全消散。

五年制高职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桎梏。

今年秋天,淄博市技师学院迎来了首批660名五年制高职新生。他们无需高考“独木桥”,通过中职与高职一体化的培养,就能在五年后获得高职院校颁发的专科文凭。对不少家庭而言,这是一次选择上的解脱。新能源汽车班的一位家长樊贵亮说:“与其让孩子在高考上拼死拼活,不如在拿到文凭的同时扎实掌握一门技术。”

国赛奖牌背后的教学革命,地方职业院校突破学历天花板之路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技能的重要。

这种模式保留了技工教育重实践的优势,又融入了高职的系统性课程。交通工程系刁鹏瑜老师在新能源汽车实训室里指着一辆拆解中的电池组说:“以前的知识在这里能用得上,还能学到更深的原理。”

五年制高职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完整的成长路径,也为社会培养了学历与技能兼备的新型人才。随着班级数量的增加,技工教育的社会地位正在逐步提升,“天花板”正在被打破。

国赛奖牌背后的教学革命,地方职业院校突破学历天花板之路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现场。

产教共生:校企协同培育城市发展“生力军”

在淄博市技师学院,产教融合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实践。

暑假期间,311名教师走进企业,和工程师一起研究工艺优化,在真实的生产线上磨炼技艺。这种“教师入企锻炼”行动,让课堂更贴近企业,课程更契合岗位需求。

学院的21个专业与淄博市“四强”产业高度契合,产业匹配度高达64%,毕业生留淄率达到80%,在全市高校中居首位。随着淄博将机器人产业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学院迅速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首批65名学生已在机械臂与自动化程序的操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赛道。

淄博市技师学院的订单班成为企业人才培养的摇篮。

“订单班”更是这种协同的缩影。在齐都药业的合作班中,学生从入学起就与企业签订三方协议,课程直接对接生产标准,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过去五年,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开设了49个订单班,累计1180名学生顺利实现“零时差”上岗。企业收获“定制化”人才,学生告别就业焦虑,真正实现了双赢。

从赛场上的奖牌到课堂里的改革,从大学生技师班的探索到五年制高职的突破,从教师深入企业到订单班的精准对接,淄博市技师学院的每一次创新,都折射出技能教育的蓬勃力量。

对于青年而言,技能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对于城市而言,技能人才是推动产业升级的生力军。淄博,这座因工业而兴的城市,正在以技能教育为桥梁,完成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的“双向奔赴”。

教育不仅改变个人命运,也决定城市未来。当技能成为新的价值坐标,梦想与产业便在同一条轨道上并行,彼此成就。淄博的故事告诉人们:唯有让青年与城市在技能的脉动中携手,才能走向更高处,迎来新的腾飞。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李波 通讯员 刘磐)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jjrbwx.com/jjrbwx/1024.html发布于 2025-09-29 13:07:1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大众参考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035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