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jjrbwx

百元级人形机器人带动传感器需求暴涨,需求激增达十一倍

jjrbwx 2025-09-01 15:42:22 10 抢沙发
人形机器人需求激增,带动传感器市场迎来高速增长期,随着价格降至百元级,人形机器人的普及率大幅提升,需求增长高达11倍,这一趋势推动了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人形机器人成为众多展会的焦点,如2025成都车展与2025贵州数博会,它们为机器人技术专门搭建了展示的舞台,在这些展会上,机器人所展现出的灵活与精准操作,离不开各类传感器的协同配合,它们就像机器人的“神经系统”与“五官”,为机器人的出色表现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创板日报》记者注意到,在近期多场机器人行业赛事和展会中,一个显著趋势正在显现:不仅多家机器人本体企业展出的产品普遍搭载了各类传感器以提升性能,还有不少传感器企业也主动参与其中,通过展示核心传感技术与解决方案,加强与整机厂商的对接合作。

资本层面,传感器也获得了政策性基金和市场化资本的双重加持,水木资本董事长唐劲草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头部项目往往能在短期内完成亿元级别的融资,背后投资人多为产业基金、链主企业和顶级创投机构;而中小型企业则更多依靠政府引导基金和区域产业基金的支持。

传感器产业虽快速发展,但在满足人形机器人需求时亦面临多重挑战,比如成本与量产、触觉传感工程化、多传感器融合与同步等方面,未来需聚焦降低成本、提升可靠性、加强系统级融合及建立统一认证与测试标准,以满足人形机器人的严苛需求。

人形机器人的“触觉神经”是传感器,其中力传感器按测量维度分为一至六维,六维力可给出最全面力觉信息,是机器人实现动态平衡及精细操作的核心,在人形机器人手腕、脚踝等关键部位,六维力传感器实时收集力学数据,让机器人能够调整步态避免摔倒,控制抓握力度避免损坏物品。

传感器支撑了人形机器人的各种高难度动作,在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中,众多参赛机器人凭借传感器实现精准运动控制与复杂任务执行,例如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Ultra,其实现全自主背后,源于一套全自主导航系统,该系统配有多个传感器:RGB摄像机、IMU和激光雷达,还有一些配套的传感器组成。

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让车展上的“智”愿者得以实现多维度的能力,激光雷达传感器就像它们的“导航仪”,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信号,快速构建周围环境的三维地图,让机器人即使在人群熙攘、布局复杂的车展现场,也能灵活地避开行人与障碍物,准确引领观众前往各个展区。

在递送物品环节,触觉传感器则发挥关键作用,其高度灵敏的感知能力,能让机器人精准把握物品的重量、形状和抓取力度,确保物品在递送过程中安全无虞,完整地送到观众手中。

六维力传感器和关节力矩传感器将成为市场主流,2025年,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众多厂商订单量出现显著增长,相应也带动了作为核心零部件之一的传感器的需求同步飙升。

谈及未来的产能规划,传感器企业表示将根据市场发展继续规划产能扩展,以满足持续增长的需求,帕西尼感知科技联合创始人聂相如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帕西尼传感器自2021年公司成立后已实现大量出货与商业化交付,当前在机器人触觉传感器细分市场占据占有率头部地位。

坤维科技的核心产品是六维力传感器,公司副总经理顾慧昕预计,传感器企业在今年或2026年可以实现盈利,尤其今年是关键年,多家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如果能顺利量产,将会快速推动传感器产业实现盈利。

在各类传感器中,六维力传感器和关节力矩传感器的需求增长最为突出,六维力传感器是实现动态平衡与精细操作的关键,单机需求通常为4个,2030年预计占据整体传感器市场的40%以上;而关节力矩传感器作为关节力控的核心,其技术突破则会显著提升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能力。

产业格局方面,国产替代不断加速,多位传感器产业链业内人士对《科创板日报》记者分析,2024年国产六维力传感器出货破万台,而价格仅为进口产品一半左右,另据MIR睿工业7月发布的《2025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六维力传感器出货量同比大增1100%,国产化率从四年前的19%提升至57.8%。

启赋资本合伙人宋昶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从行业整体角度看,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促使传感器产业集成度更高、更小型化,未来几年人形机器人传感器市场规模会随着机器人的出货量提升增长,国产传感器企业全面进入技术兑现期,触觉传感器会是最主要的市场热点。

《科创板日报》记者还从产业链多方了解到,人形机器人传感器应用热点明确,触觉传感与电子皮肤关乎人机交互安全及精细操作,力矩和六维力传感器支撑关节等部位柔顺控制与装配,视觉/深度感知模块是环境认知核心,IMU等惯性传感器因姿态控制需求将普及,未来几年,其市场规模将快速扩大,触觉、力矩、视觉等领域成主流,产业竞争聚焦降本增效、可靠性与系统融合能力。

尽管传感器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但在满足人形机器人需求时仍面临多方面挑战,首先是成本与量产问题,高精度力矩、触觉和视觉传感器仍然价格高企、工艺复杂,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低成本规模化生产;其次是触觉传感的工程化瓶颈,电子皮肤和阵列触觉在耐久性、抗干扰、批量一致性和标定稳定性上存在不足,尚未完全达到工业级应用标准;再次是多传感器融合与时间同步的难题,人形机器人需要数十到上百个传感器协同工作,若缺乏统一的时钟和低延迟通信,会导致控制偏差和动作不稳。

产业链高端环节依然存在短板,高一致性的传感材料、精密机加工艺和专用芯片能力仍需突破,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聚焦于降低成本、提升可靠性、加强系统级融合以及建立统一的认证与测试标准,这样才能全面满足人形机器人对传感器的严苛需求。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jjrbwx本文地址:https://www.jjrbwx.com/jjrbwx/3.html发布于 2025-09-01 15:42:22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大众参考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