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是头伏第一天,各大官方账号纷纷发布避暑指南。看到这些贴心的消息,“怕热星人”却顿时感到“天都塌了”。明明觉得早就被装进“烤箱”烤得外焦里嫩,却被告知今天才正式入伏。原来之前的“烧烤模式”只是小打小闹,接下来才是夏天的真正“烤验”。
“三伏天”是中国传统历法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时段。今年虽然算是一个“短三伏”,但整个三伏天也要持续30天。“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并不是夸张修辞,而是实实在在的“耐热挑战”。
高温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健康和社会运行产生广泛影响。正如用电高峰是对电网负荷的压力测试,持续高温也是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测试。
随着高温预警不断拉响,“哪凉快哪待着去”成为三伏天的关爱用语。各地各部门都在想方设法满足降温需求,保障老百姓生产、生活稳定,尤其是为高温下的户外劳动者送去清凉,提供保障。湖北在全省开放了5000多个工会驿站,给户外工作者提供休息区;多地通过改造老旧人防工程,开放地铁站、商场超市、社区居委会等,尽可能提供更多纳凉点给群众避暑;为了防范酷暑高发的溺水事故,多部门联动利用短视频、无人机等新手段加强宣传和巡逻防护,竭尽全力守护当“夏”。
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在三伏天都有独特的生活和饮食智慧。从冬病夏治的“三伏贴”,到“头伏饺子二伏面”等食谱,蕴含着深厚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养生之道。应对酷暑天气时,人们常常用智慧化解烦躁,既体现了“苦中作乐”的豁达,也暗藏实用主义的哲学。今年多地出现了在商场大屏或高楼灯光秀播放视频版的“巨型电风扇”,疯狂吹风的“赛博降温”,让苦夏的人们在哈哈一笑的同时,多少也得到了一丝精神抚慰:感谢国家电网和电力工人,既然“电子风扇”都能转得这么欢,那么实体风扇和空调更不会停。
三伏天幸福三大件莫过于“空调WiFi西瓜,夕阳西下,我就往那一趴”。面对“热到化了”的季节,人们仍在积极寻找夏日的独有乐趣。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大众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jjrbwx.com/21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