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湖北疾控官方微信发布消息,对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途径进行了详解。基孔肯雅热的主要传播途径是蚊媒传播,基孔肯雅病毒的传播遵循“人-蚊-人”的循环模式:
1.病毒进入蚊子体内
当蚊子叮咬处于病毒血症期(大多数为发病当天至发病7天内)的感染者时,病毒会随血液进入蚊子体内。
2.病毒在蚊体内复制
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可具备传染能力,经2~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
3.传播给新宿主
携带病毒的蚊子在叮咬健康人时,病毒进入人体,导致新的感染。
4.感染者发病
病毒进入人体后,经过1~12天(通常为3~7天)内潜伏期后出现症状,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关节疼痛和皮疹。
其他可能的传播途径:
虽然蚊媒传播是基孔肯雅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但极少数情况下也可能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1.母婴传播:孕妇在分娩时若处于病毒血症期,可能将病毒传给新生儿。
2.血液传播:经输血或接触患者血液导致传播,但极为罕见。
如何控制蚊媒传播?
伊蚊在水中产卵,积水容器如花盆、瓶盖、废旧轮胎等都是伊蚊产卵的理想环境,通过“翻盆倒罐”可以有效清理这些潜在的积水点,降低蚊媒密度,从而切断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途径。
①家庭及个人工作场所。
重点关注水生植物、花盆托盘、水桶、闲置瓶罐、储水缸、冰箱底部接水盘、院内排水沟等,主要采取翻盆倒罐、加盖、水培改为沙土种植植物、疏通水沟、投放灭蚊幼剂等方式。
②小区、单位、工地等公共区域。
对室内外孳生地进行清理,重点关注绿化带、停车场、垃圾或杂物暂存点、地下车库集水井、排水沟、楼梯间及雨水沟、建筑物凹陷处等,主要采取清理卫生死角、翻盆倒罐、沙土填埋、投放灭蚊幼剂等方式。
③公共场所及外环境。
重点关注绿化带、公共停车场、垃圾或杂物堆放点、废弃轮胎、市政管网的管道井、集水井、排水沟、楼梯间及雨水沟、建筑物凹陷处等,主要采取清理卫生死角、翻盆倒罐、疏通和清除淤积、沙土填埋、投放灭蚊幼剂等方式,废弃轮胎应钻孔排水或填埋,露天堆放的物品需用防雨布遮盖。
④其他需重点关注的蚊媒孳生地。
重点加强对空置屋尤其是城中村的露天老宅、户外垃圾、杂物堆放处、闲置地卫生死角等重点场所的孳生地清理,竹筒、树洞可用石灰沙或三合土填塞,防止积水,降低蚊虫孳生风险。
除此之外,在蚊虫活跃区域,居民应做好个人防护,出门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必要时使用驱蚊液、驱蚊贴等产品。
室内可安装纱门和纱窗,夜间睡眠时使用蚊帐,需使用合格的杀虫气雾剂、蚊香液、盘香等减少蚊虫叮咬,可配合使用电蚊拍、灭蚊灯等物理灭蚊工具。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大众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jjrbwx.com/23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