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访客

奋斗者的时光坐标,油条背后的两代人淄博情

访客 2025-09-29 13:06:24 25494 抢沙发
奋斗者的时光坐标讲述了一根油条、两代人,在淄博历经二十七载的深情故事,展现了家族传统早餐事业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两代人在奋斗中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情感,这不仅是一段关于食物的记忆,更是一份关于坚持与爱的时代注脚。

“我这辈子注定与油条纠缠不清,一头连着湖北老家的根,一头系着第二故乡淄博的暖。”9月25日清晨6点,淄博张店共青团西路北六巷的巷口,熟悉的香味准时飘出。

奋斗者的时光坐标,油条背后的两代人淄博情

油条摊主李武涛双手熟练地翻飞,将醒好的面团切成条,再拉成均匀的长条,精准地丢进油锅。其父李长春和其母张平二守在滚烫的油锅旁,用长筷子轻轻一挑,金黄的油条便在热油中翻滚,发出酥脆的声响。妻子张巧则面带微笑,接过老顾客递来的零钱,麻利地把刚出锅的油条装进食品袋。这一幕,在这条巷子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上演着,成为了巷口清晨最温暖的风景。

一根小小的油条,串联起两代湖北人的手艺传承,也沉淀下一家人与淄博的深厚情谊。

时间回溯到1998年,17岁的李武涛跟随父母从湖北天门石家河镇的农村来到淄博。出发前,母亲张平二小心翼翼地把家里传了几代的炸油条“老方子”折好揣进怀里。她深知,这小小的“老方子”是一家人生活的希望。“面粉要选好的,用老面自然发酵,油温必须卡在‘筷子下锅冒细泡’的火候,这样炸出的油条才会外酥里嫩,咬一口满是麦香。”母亲常常念叨着。

奋斗者的时光坐标,油条背后的两代人淄博情

然而,初到淄博,现实的艰难远超想象。一家三口挤在淄博十七中附近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储藏室里,月租八十元。一张单人床勉强容下母亲,李武涛和父亲只能打地铺。做饭时没有正经灶台,只能在门口支起小煤炉,吃饭也没有一张像样的桌子。

最初出摊的日子,异常艰难。天还未亮,一家三口就推着自制的铁皮推车在巷口支起摊位,可半天过去,却没卖出几根油条。淄博人早餐习惯吃包子、喝粥,对来自湖北的油条十分陌生。母亲没有慌乱,她让父亲把炸好的油条切成小块,装在盘子里递给路过的人试吃。靠着这份实在,他们慢慢积累起了第一波回头客。为了让老手艺融入淄博的烟火气,母亲还悄悄调整口味,减少老家油条的咸度,又学着熬制清甜的豆浆搭配售卖,逐渐贴合了淄博人的饮食习惯。

每天凌晨两点,一家三口准时起床忙碌。父亲生火、烧油锅、和面、醒面,李武涛跟着母亲学和面、醒面、切面、拉条。起初,李武涛揉面揉得胳膊发酸,母亲就握着他的手教他技巧,还编了句简单的顺口溜帮他记住控温诀窍:“油温火候要记牢,筷子冒泡细又小。”在母亲的手把手教导下,李武涛慢慢吃透了这门手艺,从最初的“打下手”逐渐变成了能独当一面的“主力”。

奋斗者的时光坐标,油条背后的两代人淄博情

日子一天天过去,摊位前的老顾客越来越多,邻居们也格外照顾这家异乡人。看到他们忙不过来,会主动帮忙照看摊位;逢年过节,会送来自家做的饺子、粽子;有次下雨,雨棚被风吹坏,隔壁杂货店的老板赶紧抱来塑料布帮忙搭好。这份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成为了他们扎根淄博的底气。生意也慢慢变好,摊位每天能卖出近80斤油条,不少老顾客甚至会提前打电话预留。熟悉的招呼声,成了巷口清晨最暖的旋律。

2004年,李武涛结婚,妻子张巧从湖北天门老家来到淄博。刚来时,她对炸油条一窍不通。母亲便像教儿子一样,把“老方子”和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她。从和面的软硬度,到拉条的力度,再到炸制时的火候把控,每一步都耐心指导。张巧学得认真,没多久就炸出了和婆婆一样喷香酥脆的油条。顾客越来越多,排队买早餐成了常态。

奋斗者的时光坐标,油条背后的两代人淄博情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他们一家人在张店小西湖社区买下了一套老房子。搬进新家那天,李武涛特意炸了一大锅油条,邀请关系好的邻居来做客,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内心的感谢。他的两个孩子先后在淄博张店出生,伴随着诱人的烟火气慢慢长大。

2022年高考,女儿考取了山东农业大学,努力完成学业。如今,正读初三的儿子成绩优异,常说要像爸妈一样,用自己的诚信和勤劳创造价值。儿子的早餐,几乎都是两根刚出锅的油条,这也是父母给他最朴实的爱。

奋斗者的时光坐标,油条背后的两代人淄博情

二十七年过去了,李武涛一家的油条摊成了共青团西路北六巷的“老地标”。不少老顾客从青涩少年变成为人父母,甚至带着自己的孩子来买油条,说这是“小时候的味道”。“今年春节前,一个从国外回来的小伙子开着车来买油条,我认出他是老邻居家的孩子,对方说在国外总想念这口油条。”李武涛说,这些老顾客带给他满满的暖意。

如今,李武涛已步入中年,早已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年近古稀的父母每天还是会到摊位上帮着炸油条,在这一家人看来,这炸油条的手艺是老辈传下来的,不能丢;这淄博的情分,也不能忘。

伴着金秋的习习凉风,巷口的油锅还在滋滋作响,金黄的油条不断出锅。飘散的油香里,是两代人对手艺的传承与坚守,是一家人对生活的热爱,更是一份跨越二十七年、早已融入身心的淄博情。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张培)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jjrbwx.com/jjrbwx/1016.html发布于 2025-09-29 13:06:2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大众参考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549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