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买药价格揭秘,揭秘阴阳价格乱象,真相究竟如何?
关于医保买药比自费贵的现象,存在“阴阳价格”乱象,经过调查,发现药店对医保用户和非医保用户采取不同的药品定价策略,导致价格差异,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加强监管,以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同时提醒消费者在购买药品时,要留意价格差异,理性选择购买方式。
医保买药比自费贵?真相来了 揭秘“阴阳价格”乱象。近期,重庆参保人邓女士购药时发现,同一盒三黄片使用现金支付18元,而刷医保卡却要25元。这种现象在多地医保购药中普遍存在,被称为“价格双标”。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定点零售药店药品“阴阳价格”监测处置的通知》,明确指出部分地区定点零售药店对医保与非医保患者实行不同价格的歧视性定价行为,要求严肃核查处理。
该通知强调,定点药店通过向参保患者高价售药牟利的行为涉嫌价格欺诈,违反了医保服务协议中不得对医保参保人员实行不公平、歧视性价格的规定。随着医保参保人数突破13亿,“阴阳价”问题直接影响群众对医保制度的信任度。为此,《通知》提出构建“技术监测+执法惩戒+群众监督”的立体防控网,旨在解决医保零售端的“最后一公里”漏洞,确保医保购药环境公平透明。
邓女士表示,她最初以为是药店搞活动,后来发现每次用医保都比现金贵。店员解释说医保需要扣手续费,但差价显然过高。在北京西城区的一家知名连锁药店内,记者注意到药品标签上标注了两个价格:一个是零售价,另一个是会员价,后者更便宜。店员称,医保客户只能按零售价购买,只有加入店铺会员才能享受会员价。而在朝阳区的一家小型药店,药店经理询问记者是否刷医保卡,并表示如果不刷医保卡可以按照会员价给予折扣优惠。
从各地曝光的案例来看,一些药店的“阴阳价”已从简单的“价格双标”发展出多种隐蔽操作,背后涉及成本转嫁和监管漏洞等多重因素。最常见的违规操作是同一时间、同一药店的同一药品,医保支付价明显高于现金价;更有隐蔽的是将整盒药拆零购买时,医保价比整盒购买又贵出一截;还有部分药店要求参保人加入门店会员或购买指定保健品才能享受“医保价与自费价持平”的待遇。此外,许多药店的价格公示不规范,仅少数药店会同步标注医保价与自费价,导致参保人难以直观比较价格。
一家药房销售经理透露,中小药店面临较大资金压力,每天开门营业就产生人工、水电等成本,加上医保结算回款周期较长,药店需先行垫付药品采购资金,还要承担医保系统维护、合规检查等成本,占到总运营成本的两成以上。资深医保专家徐毓才认为,“阴阳价”背后是市场形成价格与集采形成价格之间的矛盾,同时零售药店为了争取客户,采取他们认为合理的方式提高竞争力。
针对“阴阳价”乱象,《通知》从技术、执法和服务三个维度提出具体措施,既强化刚性约束也兼顾药店合理诉求。要求各地组织药店自查自纠,畅通社会监督渠道,鼓励群众参与治理。深圳已通过举报查实12起典型案例。对于违反医保服务协议执行“阴阳价格”的药店,视情节严重程度和整改情况采取约谈主要负责人、暂停医保结算、不予支付或追回已支付医保基金、暂停或解除医保服务协议等措施。山东济南已查处首例案件,某药店因15种药品实行“阴阳价”,被追回基金42万元并暂停医保资格3个月。
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上线医保定点药店比价小程序,如“深圳医保”公众号的“医保价格通”、陕西省的“陕西医保”APP等,可实时查询药品的医保价、自费价及不同药店的价格对比,有效规避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高价购药风险。为避免药店因成本压力变相抵触整治,相关医保政策配套举措也很关键,例如优化医保结算服务,缩短结算周期;完善定点药店激励机制,对年度内无“阴阳价”违规记录、医保服务评价优良的定点药店,在医保定点协议续签、年度考核中予以倾斜。四川成都试点显示,将医保回款周期从45天缩短至20天后,当地药店“阴阳价”发生率下降42%;江苏南京则对120家合规药店给予医保考核加分,优先纳入“示范定点药店”名单。
徐毓才表示,由于医保可报销,参保者更关注自己实际支付的金额而非医保统筹报销的部分,因此即便医保结算价偏高,他们也缺乏敏感度,自然失去了主动监督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仅靠医保部门开展监管覆盖范围和执行力度有限,难度较大。但若能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赋能监管,再辅以有力度的惩戒机制,就能有效遏制“阴阳价格”的问题。
作者:访客本文地址:https://www.jjrbwx.com/jjrbwx/1763.html发布于 2025-10-20 14:12:57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大众参考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