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五一假期,全国各大景区再次上演“人山人海”的盛况。桂林漓江的竹筏排成长龙,网友戏称“赤壁之战·漓江版”;敦煌月牙泉边的游客密密麻麻,被调侃为“出征匈奴的大军”;张家界天门山的玻璃栈道上,游客寸步难行,仿佛在玩“真人版贪吃蛇”。旅游本该是放松身心、享受美景的时光,但现实却成了“排队两小时,拍照五分钟”的极限挑战。
如今的旅游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看山看水”,而是一场资源争夺战。桂林漓江的竹筏供不应求,游客凌晨5点排队取号,堪比专业医院老专家挂号。热门城市的经济型酒店价格翻三倍,甚至出现“睡大厅沙发”也要收费的离谱现象。故宫、黄山等景点门票秒光,抢票难度不亚于春运火车票。优质资源的稀缺性被无限放大,当所有人都想在同一个时间去同一个地方,竞争自然变得激烈,甚至催生出“代排队”“黄牛票”等灰色产业链。
在短视频和社交平台的推动下,旅游越来越像一场“表演”。某书上爆火的“天空之镜”,现实中可能只是一块镜子;所谓的“小众秘境”,去了才发现人比蚂蚁还多。游客在景区里疯狂找角度、摆姿势,只为拍出“朋友圈大片”,风景本身反而成了背景板。“特种兵式旅游”兴起,一天打卡8个景点,凌晨3点起床爬山,旅游变成“极限挑战”,疲惫远大于快乐。当旅游变成“社交货币”,人们更在意的是“我去过”,而不是“我体验过”。这种心态让旅行失去了原本的松弛感,成了一种新型的“内耗”。
五一假期,旅游行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但并非所有人都皆大欢喜。部分热门景点单日营收破亿,但服务质量跟不上,游客吐槽“花钱买罪受”。有的导游一天带三个团,嗓子喊哑;网约车司机接单接到手软,但平台抽成依然让人无奈。热门旅游城市的居民抱怨交通瘫痪、物价飞涨,甚至有人选择“逃离家乡”避人流。旅游经济的繁荣背后,是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游客觉得“被宰”,从业者觉得“累死累活不赚钱”,本地人觉得“生活被打扰”——这场狂欢里,似乎没有真正的赢家。
面对越来越“卷”的旅游市场,或许我们可以换个思路。可以去冷门城市,享受真正的松弛感,比如避开桂林、张家界,选择柳州、肇庆等性价比更高的小众城市。深度游也是不错的选择,与其一天跑五个景点,不如在一个地方慢慢逛,感受当地生活。错峰出行也是一个好办法,假期前后请两天假,能避开七成的人流。如果不想挤人潮,城市周边的露营、徒步、骑行也是不错的选择。
五一假期的旅游盛况,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代人的焦虑与渴望——我们既想逃离日常,又困于现实的种种限制。或许,真正的旅行不在于去了哪里,而在于是否获得了内心的放松。下次出游前,不妨问问自己:我是为了看世界,还是为了被世界看到?毕竟,旅游的终极意义,是让自己快乐,而不是让别人羡慕。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大众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jjrbwx.com/11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