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某中学在新生录取报到高峰期遭遇一起冒充老师诈骗案件。诈骗分子通过潜入新生家长群,仅用40分钟便骗取了9名家长共计4000余元。这一事件再次敲响了家长和学校在新生家长群管理与防范诈骗方面的警钟。
据报道,8月1日,北京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接到一起报警,称有诈骗分子混入新生家长群,冒充老师发布缴费通知。诈骗分子使用与群主管理员相同头像,在清晨5点多发布了群信息,要求家长扫码支付495元的习题资料费和印刷费,并在群内进行接龙回复。由于是学校建立的新生家长群,老师通知交费数额不大,还让家长备注学生姓名,家长们便信以为真,短短40分钟内,9名家长扫码交费。
然而,就在诈骗得手后不久,群内一名机警的家长起了疑心,立即向学校进行核实。学校得知情况后,迅速采取行动,将骗子踢出群聊,并及时向其他家长发布澄清信息,避免了更多家长受骗。警方接到报警后,迅速介入调查,并对相关嫌疑人展开追捕。
此类诈骗行为并非个例。近年来,冒充老师类诈骗在全国各地频发,诈骗分子利用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和对学校工作的不熟悉,通过盗取或克隆老师的微信、QQ等账号,混入家长群,以缴纳服装、教材、资料、伙食等费用为由实施诈骗。例如,2022年4月,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破获一起冒充老师诈骗案,涉案金额达6000余元,21名学生家长被骗。2023年3月,保定公安网络发言人通报一起类似案件,犯罪嫌疑人麦某某通过社交媒体平台搜索家长群,加入后冒充老师实施诈骗,最终被警方抓获。
警方提醒,学校在组建新生家长群时,务必进行身份核验,不在群内收取钱款,并做好防范提示。家长进入群聊后,应先与班主任或学校确认管理员身份,对群内发布的收款信息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轻易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链接。如有疑问,应及时通过官方渠道联系学校核实;若发现被骗,应立即拨打110报警,并保留好相关聊天记录和转账凭证,配合警方调查处理。
此外,警方还提醒,诈骗分子常利用屏幕共享功能窃取家长的银行卡号、密码和短信验证码,悄无声息地转账;或让家长购买充值卡,再通过屏幕共享窃取充值卡号和卡密,转走金额实施诈骗。因此,家长和群众在遇到要求开启屏幕共享的视频会议软件时,应提高警惕,核实对方身份后再做决定。
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学校应加强群聊管理,开启入群验证功能,并实行实名制,对每一位入群的成员身份进行审核,避免陌生人随意入群。同时,老师应不定时对本班级的QQ群、微信群成员身份进行核查,对身份存疑的账号要尽快清除出群。
总之,此类诈骗案件的发生,暴露出家长群在信息安全管理方面存在漏洞。家长和学校应共同努力,提高防范意识,加强沟通与核实,确保新生家长群的安全与稳定,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大众参考网,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jjrbwx.com/22614.html